客服热线:400-655-0311

结构减隔震

众所周知,地震是最可怕的自然灾害,其造成人员伤亡超过了其他所有自然灾害的总和。传统建筑抗震理念是硬碰硬,地震来临时首先保证楼不倒,以实现结构安全为主,再顺便实现其他的保护——如:人员可以在收到地震预警后,第一时间通过(蹲下-掩护-把住)标准避险姿势紧急避险,待主震结束后,再根据所学的地震应急流程及时携带应急物品撤离到室外应急避灾场所暂住,直到本次地震的余震都结束,再返回家中收拾“残局”。

而减隔震技术的理念是以柔克刚,在震时同时实现结构、非结构构件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多保护”,形成城市的“安全岛”,实现设防地震时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不中断。
还不过瘾?更多内容,往下看:

传统抗震技术是把上部建筑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能量就经过基础传输到上部结构,使结构发生振动和变形,当结构受力超过其结构强度时, 便发生破坏甚至倒塌。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传统建筑物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梁柱截面的尺寸、增加梁柱配筋和提高建筑材料强度等方法来实现。但这种以刚克刚的办法会导致结构刚度越大,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作用越强的结果。简单地说,传统建筑的抗震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刚制刚”。

建筑减震技术(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装置(阻尼器),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把震动或者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能量形式耗散,如:热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可减少80%左右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工具概览

组件规格:不限
组件排布: 横排/竖排
组件倾角:按照客户要求
基础形式:螺旋桩/灌注桩/混凝土
最大风载: 40m/s(可定制)
最大雪载:1.4N/m2(可定制)
材质:镀锌钢
表面处理:阳极氧化
设计寿命:25年 质保: 15年

建筑粘滞阻尼器是一种采用填充阻尼介质的油缸式结构,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带动内部介质的流动,产生阻尼效果,进而将动能转化为热能的耗能减震装置。建筑粘滞阻尼器主要适用于地震、台风多发区的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和高层建筑。

金属屈曲型阻尼器通常采用低屈服应力钢材制成,是结构被动控制中耗能减震装置的一种,在地震或风振时,通过软钢发生塑性屈服滞回变形而耗散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软钢具有较好的低周疲劳性能和滞回性能。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具有坚固耐用、长期使用免维护且抗震性能不受温度影响等优点,是各类减隔震产品中较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